面花俗稱“花饃”,是陜西一帶走親訪友的互贈禮品,也是鄉(xiāng)土風情濃郁的藝術瑰寶。寶雞有許多巧手能人不斷提升著面花技藝,李京銳便是其中之一。
子承母業(yè)
“玩”出來的手藝
4月26日,在太白縣咀頭鎮(zhèn)咀頭街村的自建公房里,今年47歲的太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太白面花傳承人李京銳面對記者的采訪侃侃而談,說到面花手藝的傳承時他陷入沉思。用李京銳的話說:突然想起了離世多年的母親,是她將自己帶上了面花制作之路。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李京銳的母親王玉鳳做面花的手藝在太白縣城小有名氣,誰家過紅白喜事都要請李京銳的母親去做面花,有時要去兩三天。上小學的李京銳放學后都會跑去給母親幫忙,雖說是“幫忙”,但更多的是幫倒忙,將面粉弄得到處都是,母親只好讓他揉面團、搟面片,就在這一次次的“幫忙”中,李京銳對面花產生了興趣。王玉鳳做面花全靠手和腦,一團面在她的手里,可變化出壽桃、荷花、蜈蚣、蝎子、老虎等等面塑造型,她會根據不同的場合來組合面花的圖案,并涂上不同的色彩,而這一切都來自王玉鳳日常對大自然和戲劇人物的細致觀察。
“母親做的面花最大的特點就是跟民俗緊密結合,每一個民俗都有特定的面花形式,內行人一看就知道這個面花是哪種場合用的?!崩罹╀J說。
跟師學畫
面花添加繪畫元素
上小學五六年級時,李京銳寒暑假最快樂的事情就是跟隨外公畫壁畫。外公王世惠是太白縣李家溝村人,生前擅長繪畫和裝扮社火,過年期間李家溝的社火裝扮,從畫臉到穿戴王世惠都要親手做,農閑時還帶著人畫壁畫。
王世惠最喜歡李京銳這個外孫,畫壁畫時最愛帶上他。李京銳也是非常乖巧,先是幫著外公“填色”,王世惠畫好大輪廓后,再由李京銳填上色彩,之后,一些簡單的畫,王世惠就放手讓李京銳去畫。三年的寒暑假,李京銳都是跟著王世惠在畫壁畫中度過,在這個過程中,李京銳逐漸掌握了繪畫的基本技能和色彩搭配。后來,再遇到母親做面花時,上色這一最重要的活兒就都由李京銳完成了。
太白縣地處秦嶺腹地,日常飲食以面食為主,而面花廣泛應用于祭祀、老人過壽、小孩滿月、結婚大禮等民俗活動。面花的造型有花卉、動物、水果、神話人物及各種組合的吉祥圖案。制作用的面粉要經特殊配料加工,以防面花產生裂紋;通常采用堆積、翻卷、拼貼嵌、搓、揉、捻、剪切等技法捏塑而成;蒸的時候需把握好火候;在蒸好的面花上用勾、點、染等傳統繪畫技法進行描繪、上色,最后對所有制作的造型進行整體組合、上油。面花上的色彩雖然用的是食用色素,但人們還是會將染過色的面花扔掉,造成了很大的浪費。如何既保留這一傳統習俗又不造成浪費,讓民俗與時代俱進?這一問題擺在了李京銳面前。
與時俱進
老技藝融入新內涵
母親身體不好,李京銳只好放棄外出務工的機會在家照料。2000年,李京銳與趙玲葉結婚?;楹罄罹╀J想在家開個蒸饃店,在妻子的支持下,李京銳借錢置辦了蒸饃家什開起了店。
沒想到,蒸饃生意異?;鸨?,往往是買家直接到李京銳家排隊購買。時隔不久,一些準備辦紅白喜事的人也找到李京銳,請他幫著做面花,忙不過來的李京銳只好放棄賣蒸饃專心做面花。
李京銳做的面花增添了不少新元素,過去,端午節(jié)前長輩要給晚輩送“圈圈”,以此祈福娃娃健康成長。在“圈圈”的制作過程中,要用面捏塑蛇、蝎、蟾蜍、蜈蚣、蜘蛛五毒,固定在蒸好的面圈圈上,圈圈大小不同,上下五層做成塔狀,并讓小孩套在手和脖子上以表達美好祝愿。這個“圈圈”要做的很大,只有如此孩子才能從中間鉆過去。由于面花上了色彩,一般過完事就扔掉了,非常浪費。為此,李京銳從制作原料上入手,一些花卉、蟲鳥、人物等觀賞用的面花用非面粉制作,這樣一來更容易塑型和上色;二來歷行了節(jié)約、減少了浪費。在加強面花藝術性的同時,使得面花成為一件藝術品能保存好幾個月。同時,李京銳將過去面花追求大而全,變成小而精細,從而減少了面粉的用量,但又不失儀式的隆重。
“透過太白面花,人們可以看到太白積淀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孕育在其中的深厚的黃土文化?!崩罹╀J說。
古樸粗獷、大膽隨意、色彩鮮艷、生動逼真、妙趣盎然,具有一種天然之美,太白面花正以新的“姿態(tài)”走進人們生活。(寶雞日報記者 孫海)
編輯:邱融融
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1120180004
陜公網安備 61030302000057號 陜ICP備06006751號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0917-3376965 郵箱:baojijb@126.com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手機舉報app下載 網站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企舉報專區(qū)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0
地址:寶雞市行政中心投資大廈9樓 聯系電話:0917-3376965 郵箱:bjnews@163.com